星期六, 3月 25, 2006

誰在乎國寶作家


據我有限的書藏,以英文寫作而獲得國外主流大社出版的新馬作家當中,只有林寶音(Catherine Lim)和Yang-May Ooi的都會小說。而近來最能引起我買興的非歐大旭(Tash Aw)的歷史小說《和諧綢莊》(The Harmony Silk Factory,亦有翻譯為《漢莫妮絲莊》)莫屬了,因為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榮獲英國惠特布列圖書獎首部小說獎(Whitbread First Novel Award)的華人。

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周刊登了李有成所寫的〈誰是歐大旭〉,為台灣讀者介紹了這位傑出的年輕作家。李有成是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所長,乃比較文學專業,更重要的是他出身於馬來西亞,《人間副刊》邀請他為文介紹,從而更貼切地呈現創作與本地歷史之間的脈絡。讀到這篇文章我還以為他的書即將在台灣出版,後來經過版權查詢,才知道目前還沒有成交的紀錄。(歐大旭以五十萬英磅賣了小說版權,已有十幾種語言版本)

其實《和諧綢莊》曾入圍英國布克獎,競逐此獎的高手如林,其中多位得獎者後來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雖然歐大旭最後鎩羽而歸,但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此外他也獲得由大英國協基金會(Commonwealth Foundation)頒發的二○○六年大英國協作家獎(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轄下的東南亞與南太平洋區第一本書獎。

由於本地中文報章沒有大篇幅的專題(英文報章比較詳細)介紹這位「國寶」,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歐大旭到底是怎樣的一號人物。客觀的資料顯示:「他生於台北,襁褓時即隨父母回到吉隆坡,在教會中學念完後即後赴劍橋大學習法律,隨後考上律師執照,並在倫敦一家法律事務所服務。他醉心創作,工作餘暇埋頭寫作,後來竟放棄待遇豐厚的律師生涯,進入東英格利亞大學著名的創作課程就讀。他的小說《和諧綢莊》即是在東英格利亞大學讀書期間完成的。」就像許多旅居海外的大馬人,他目前幾乎長居倫敦,事業和朋友都在那裡,在大馬還有家人與親戚。年僅三十三歲。

《和諧綢莊》故事發生在四十年代的近打河流域,涉及日據時代馬共活動的歷史事蹟,歐大旭花了兩年在大英圖書館研究第二次大戰史,以豐富的資源來構思小說。他已經預告下一本仍是歷史小說,描寫國家獨立初期,一九六○年代的馬來西亞:英國殖民結束,馬來亞獨立,接著馬來西亞成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馬印對抗。排除作者本身的偏好,就現實來說,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成功的寫作策略,因為以當下的大馬做為材料,作家很多時候不能成熟掌控素材,畢竟他離鄉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也許正如他所說的,他不是迷戀過去的人,但要知道目前,必須回顧過去。在歷史當中,他可以在虛構和真實之間愉快地玩!

歐大旭說他終身將以小說為志業,他會不斷地做出新的試驗與挑戰。我希望他的成功可以鼓舞徘徊於夢想的寫作人。我從不忘記他的成功還因為有著國外健全的出版與發表機制,不過沒有他的努力(寫作真的不容易),事情也不會發生。我更期昐有一家本地出版社能盡快買下中文版權(簡體版權已經出售),為中文讀者造福,也是本土出版的一種承諾。(如一般催款信所言:如果您已經在出版中,請忽略我這句話。謝謝!)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若不是今天碰巧在倫敦Oxford Street的Borders書店約見朋友,也會不知道這家書店快'關門大吉',更不會買到歐大旭才一鎊的The Map of Invisible World,yes,真的是值一鎊的一級棒小說!也因而我今天才開始認識歐大旭這號人物,這是一個閱讀Tash Aw的夏天,一個令人振奮的季節.

卻又是令人感傷的季節,因為後來得知Borders在這夏天同時將租賃權賣給不同的時尚服裝公司,因而將於7/8月間關閉其在英國地區的最大5家分店.

過了一個夏天,5家書店就會變成服裝店,盡管不是最棒的書店,仍覺得滿可惜。尤其是超過5年的倫敦Oxford Street的旗艦店,曾經是愛書人最愛邊喝咖啡邊閱讀留連至天黑的書城,竟然在不曉得哪天開始,也得向現實低頭,不得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