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置疑,捷運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元素──城市人出門工作靠捷運通勤;與朋友、情人約會約在捷運站;搬家找房子要找在捷運站附近;商家開店亦選擇人潮最多的捷運站;不結盟運動峰會封路,大家紛紛棄車,改搭捷運。那些有上百年地鐵歷史的城市,捷運路線幾乎同等於該城市的實際地圖,捷運沒有經過的地方,被認為是一片“蠻荒之地”,人們地理上的距離已漸漸化約以捷運站為單位的概念,“噢!我家到市區可要十個捷運站呢。”
亦無可否認,書店、咖啡館是城市生活的精神慰藉。少了這兩種,這個城市似乎就不宜居住,不如解甲歸田。很多人都認為城市人已被現代性磨合成冷傲、寂寞、沒什麼個性的群體,或許如此,他們才在知性的文字和溫熱的咖啡裡找回一點點熟悉感和依靠,這裡頭包含商品運作下的思維心態,以及知識份子不斷自我的反省,充滿矛盾,也相輔相成。其實,西方的文化力量就從這裡散發。
捷運、書店、咖啡館三元素結合,在國外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們聽過太多從海外留學和旅遊回來的朋友說道,一些城市的捷運書店和咖啡館,比起其他普通的書店和咖啡館還有看頭,人們在乘車時,除了趁空檔休息外,大多數人手一本書,形成一幅賞心悅目的人文「封景」(書的封面就是漂亮的風景)。
不過,君有機會,順路或特意往中環(KL Sentral),可以見到我們也有道地的三合一。只是,知道的人還不太多,在那裡上下站,換交通的人好像也不太多,偌大的交通總站廳堂,時常顯得冷冷清清,那裡雖然離開中央藝術坊一站之遙,卻不是經濟和社會活動最活絡的中心,從旁得知,在中環車站開書店的業者也反映上門的顧客門可羅雀,生意清淡。因此要形成獨有的捷運文化,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和創新奇招。
中環車站公司和輕快鐵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交通管理,他們在自己的資源上已經嘗試打造多元化的經營,例如在中央藝術坊車站開放臨時攤販短期擺售,貨品從衣服到玩具,食物到手錶,乍看還有一點點節慶嘉年華的氣氛。另外,有一家專售國文小說的公司,亦會不定期在許多捷運站擺設書架(類似的形式,以行動電訊公司做得最多),讓路過的乘客選購,立意甚佳,我每次經過那裡,都很想買一本,但是選擇不多,始終找不到對味的書,畢竟買書這種事有時比買房子還挑!
我想,輕快鐵公司或中環車站公司何不規畫「周日書市」,讓各語系的業者和投店無門的自由作家參與打造閱讀文化。周日是相對使用公共交通較少的日子,如果其中一家公司弄出圖書市集,市場的目標就很清楚,比起過去什麼都賣,沒有焦點的市集,宣傳就有力得多,同時藉由文化力量將車站的乞丐、流氓驅散。市民也有一個假日好去處,看書買書累了,還可到周邊的咖啡館坐坐,拿出剛買的書來讀,這樣的休閒比起去shopping compleks有聊多了。然而,我不知道大家要的是不是這些? 200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