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7, 2006

閱讀的財政預算案

政府月初公布的2007年財政預算案在媒體上熱鬧幾天後,很快就被其他議題淹沒了。明年的預算案對書店業者和出版社,甚至個人而言,都算是喜訊一則。明年開始購買書籍可獲得的所得稅免稅額,從每年的700令吉增加至1000令吉,主要目的是為了塑造社會的閱讀文化風氣,及提倡終身學習運動。

國家預算案是大課題,一旦落實則反映到我們的個人生活裡。對此購書扣稅措施,筆者有時候不免思索,到底扣稅額提高是因為本地書籍價格過高,人民的錢不夠買書,或者購得的數量不夠多,還是因為大眾過去對此措施無動於衷,政府要用強捧來提高閱讀習慣呢?

當然,對愛書人而言,能獲得的所得稅免稅額愈高,給予他們的鼓勵就愈高,買得愈起勁,一般上他們的消費往往都會超過免稅額的標準,如果以個人月入三千元來計算,一年一千元的閱讀消費倒還符合情理,端視他要不要善用這筆預算。不過對大部分人來說,購書這回事還是有一個潛意識的消費預算。

理財專家對此有一套說法。他們認為一個家庭的休閒娛樂消費預算應該控制在15%內,其中項目包括文化(如購買藝術品、觀賞表演藝術)、閱讀、旅遊、娛樂等等。無可否認以本地情形來看,在這幾個項目內,以旅遊和娛樂為強項,文化和閱讀為次要選擇。副首相納吉近日即感嘆國人愛娛樂多過閱讀。然而在歐洲,儘管娛樂產業發達,圖書這一傳統產業仍然佔據著難以動搖的主導位置。據稱,2005年法國的圖書市場銷售額約為85億歐元,佔到娛樂市場的48.7%,德國這一比重更是達到55%。

關於書籍消費,很多人會批評本地書價偏高,是導致閱讀風氣低落的原因。森美蘭州務大臣也說話了,他要求政府拿出對策以解決書價的問題。首先他認為紙張的價格高漲導致書的價格提高,因此他建議政府多發出AP給商家進口外國紙張,以抑制價格。與此同時,提供扣稅措施予出版社,以減低出版社的營運成本,進而減低書價。例如2007年,凡每年接待至少500名外國團遊客或1200名本地遊客的旅遊公司,將豁免繳交所得稅至2011年;生物科技業,從投產起可免所得稅為期10年或得100%投資稅務津貼,為期5年。類似的措施可激勵本地出版社。

自2002年起,瑞典政府將出版行業的消費增值稅降低了一半,使得書的價格也大幅下降。雖然我國目前還未實施消費增值稅,但是若能針對文化創意產業降稅,將無形減輕他們的成本壓力,使得價格會降低,對消費者而言是一大好處。同時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



不過森州州務大臣也許不清楚,目前書店絕大部分的書都是進口為主,本地出版佔的量很少(約一年七千種),進口書的書價都是依據國外出版商的定價來輸入。以我們相對低的收入來買國外的作品,確實比較吃虧。如果我們覺得閱讀進口書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也就不要再埋怨,因為這是難以改變的現實。

挽救人民的閱讀風氣,本來不能光從市場消費來斷定,因為公共圖書館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是以我們一直為人詬病的圖書館服務來說,我們對閱讀率又有何指望呢?這時候我們又不得不感謝連銷書店的偉大,同時也同情鄉區的民眾(因為連鎖店不會看上你們)。

其實1000元的所得免稅額也只是個數字虛象,民眾從書可以得到多少好處,是真實體會才會知道。最後再以高希均的名句:「自己再累也要讀書,工作再忙也要談書,收入再少也要買書,住處再擠也要藏,交情再淺也要送書。」與大家共勉。

星期六, 9月 02, 2006

OPM、OPT、OPR




幾年前,富爸爸的「商業學說」流行當兒,我身邊的多個朋友曾經迫不及待地傳授我富爸爸的幾項招式,其中一個我最常聽到的是OPM(Other People’s Money)和OPT(Other People’s Time),最近自己查尋,還有一個OPR(Other People’s Resources)。我相信清崎先生實驗成功的原則不無不好,只是我認為運用的心態和對象應該謹慎。

致富是眾多人的願望與目標,我也很想,只是沒有化為行動。因為要提早退休,輕鬆致富,越來越多聰明人喜歡用OPM、OPT和OPR,並且將這些方法與思維發揮極致,以達成他們的目標。首先他們會選擇創業當老板,但是他們不掏錢投資,不在乎那是什麼行業,自己熟不熟悉,也盡量不親自下海工作,他們的腦子盡想著如何利用周圍的資源(另一種說法是節省成本),包括他人的時間、金錢、交通工具和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形和無形的東西。他們僱人不付薪資,當產品賣出或勞務付出,才讓工作者(他們會稱呼他們為「事業夥伴」)抽佣,並且給予免費或廉價的讚揚與掌聲,如果可能,他們會用別人的福利或資源來給你獎賞。

他們享受自由的時間,等待夥伴來電回報業績(運用別人的資源,省下自己的電訊費),與此同時,他們繼續在想擴充/開發其他類似不相干的業務。他們不負責我們從前認為一個老闆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當業務發生危機或責任追究時,他們會把責任轉嫁給「事業夥伴」,讓他們來應對顧客。他們有的擁有博士學位,他們是新貴,是富爸爸調教出來的。

在另一方面,本地的藝文界也常使用類似的槓杆原理。台灣藝術管理顧問桂雅文不久前給本地藝文界上課時,談到許多歐美國家藝文團體的生存之道。其實我們與歐美的情形都幾乎一樣,藝文團體缺錢缺人缺資源,不過當地人知道文化對一個社區或企業的重要性,建構性的社會責任觀念影響著他們去支持和關心藝文團體。

於是一些有利於藝文團體的機制建立起來了,例如義工體制。表演工作者在忙於排演與準備演出事宜的當兒,無暇被照顧的孩子與家人將會獲得義工的協助,只要他們在社區和藝文的網絡提出請求,可能就有幾十人伸出援手。這些義工不直接支助藝術表演,但他們幫忙表演工作者,使他們獲得免費或廉價的資源,間接使藝文活動得以成功,這是OPR和OPT的典型例子。

活動經費與薪資一向是藝文界最大的困擾,所以募款是最常見的方法,藝文界這個時候必須用OPM。不過募款談何容易,很多書告訴我們最好不要向陌生人提出募款要求,否則會碰得一鼻子灰,但是熟悉的有錢人又有多少人願意贊助呢。所以OPM不易為,藝文界就要花心思在OPR的請求策略,以求與合作的單位取得多贏的局面。

當我們碰到想運用OPM、OPT、OPR致富的人,千萬要提高警愓,不要讓自己被平白利用了,因為我們深切認識到這些人為的是一己的利益。但是對於真正有需要的藝文團體,他們有足夠的理由要求OPM、OPT和OPR,因為他們的貢獻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是他們的社區和文化。

本地出版獨立了嗎?

因為獨立日,星洲<悅讀周報>編輯給我出了這道題目,叫我談談「本地獨立出版」。在本地探討獨立出版確實是相當奇怪的事情,因為相對於本地書店大量陳列的美英中港台書籍來說,我們不得不承認「馬來西亞出版品」本身即是一個最大的獨立品牌。

在歐美國家,獨立出版社或獨立廠牌是有其特別的意義。其獨立除了表現於資金與營運外,亦表現於其內容特色方面。現代出版在十九世紀的美國開始蓬勃發展,市場化與企業化的運作,使得美國的出版社變成大怪獸,在併購熱潮風起雲湧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社亦無可避免此浪潮,許多著名而有歷史的出版名社都納入大集團,變成企業賺錢的一環。

儘管集團化對出版編輯的獨立和創意影響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嚴重,但是對許多出版人和作家而言,他們認為書籍的種類與題材不僅止於我們在主流書店所看到的有限風景,有許多小課題與特色題目,甚至反叛主流價值的內容應該讓它面世,扮演思想先鋒的積極角色。因此,在「大媒體時代」,我們更應該珍視具有獨立精神的出版社。

無可否認,絕大部分的獨立出版和書店都面對資源有限、營運不善以及市場競爭的問題,名聞遐邇的台北桂冠書局剛剛於八月中結束營業就是很典型的例證,桂冠以文史哲出版為主要項目,引進當代思潮不遺餘力,其附屬書局為主要的銷售點,設於台灣大學商圈,多年啟迪莘莘學子,備受推崇。如今書局經營不善而結束,也會影響桂冠書籍的銷售。



本地的出版都是以生產「馬來西亞內容」為主,他們面對同樣的問題其實是多方面的,不論其為獨立出版(個人自資、小社小眾讀物、小社大眾讀物),或是主流專業出版,目前在國內都仍是弱勢族群,他們面對最大的對手是國內的大型書店業者和國外的出版商(包括獨立與主流專業)。

大型書店支持本地出版的力量十分有限,多數業者都把注意力放在引進國外書籍,以滿足讀者的需求和企業的獲利。本地獨立出版社在推銷他們書籍的時候,常常會面對退書與進書,甚至收款不順暢的問題。以他們有限的人力財力來面對大型業者管理偏差與失當,不僅搞得自己沮喪不已,也會讓自己元氣大傷,信心低落,使得本地的出版始終處於不健康的狀況。

再者,由於大部分本地出版社鮮少涉足國際出版,以版權交易來限制海外書籍的直接進口,因此海外出版品與本地出版品在本地書店可說是短兵相接,在大兵壓境之下,本地獨立出版,所面對的壓力更為嚴峻,突破重圍更形困難。

無論如何獨立出版在文化上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在任何國家他們都是藝文的先鋒,地位備受肯定,大型集團亦不敢小覷。美國獨立出版社與個人非常懂得運用聯合的策略,他們有共同的網站與經銷網絡,把眾小力量,集結成大力量,打開國內外的市場,在國際大型書展亦不缺他們的身影。我覺得這是本地獨立出版最迫切需要的方法。

除此之外,專業的管理與行銷能力是當前各個文化團體,包括獨立出版的共同修練,如此才能保住與開拓資源,長久經營。海外市場聽起來好像遙不可及,但如果各獨立出版社可以聯合成立機制平台,共同謀劃,走出馬來西亞是指日可待的。

獨立出版是我們文化最珍貴的部分,唯獨立靠實力,但願在此獨立日,祝我們的作家與出版人創意不斷,財富日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