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3月 25, 2006

誰在乎國寶作家


據我有限的書藏,以英文寫作而獲得國外主流大社出版的新馬作家當中,只有林寶音(Catherine Lim)和Yang-May Ooi的都會小說。而近來最能引起我買興的非歐大旭(Tash Aw)的歷史小說《和諧綢莊》(The Harmony Silk Factory,亦有翻譯為《漢莫妮絲莊》)莫屬了,因為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榮獲英國惠特布列圖書獎首部小說獎(Whitbread First Novel Award)的華人。

台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上周刊登了李有成所寫的〈誰是歐大旭〉,為台灣讀者介紹了這位傑出的年輕作家。李有成是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所長,乃比較文學專業,更重要的是他出身於馬來西亞,《人間副刊》邀請他為文介紹,從而更貼切地呈現創作與本地歷史之間的脈絡。讀到這篇文章我還以為他的書即將在台灣出版,後來經過版權查詢,才知道目前還沒有成交的紀錄。(歐大旭以五十萬英磅賣了小說版權,已有十幾種語言版本)

其實《和諧綢莊》曾入圍英國布克獎,競逐此獎的高手如林,其中多位得獎者後來榮獲諾貝爾文學獎,雖然歐大旭最後鎩羽而歸,但已經是很不錯的成績了。此外他也獲得由大英國協基金會(Commonwealth Foundation)頒發的二○○六年大英國協作家獎(Commonwealth Writers' Prize)轄下的東南亞與南太平洋區第一本書獎。

由於本地中文報章沒有大篇幅的專題(英文報章比較詳細)介紹這位「國寶」,也許很多人還不知道歐大旭到底是怎樣的一號人物。客觀的資料顯示:「他生於台北,襁褓時即隨父母回到吉隆坡,在教會中學念完後即後赴劍橋大學習法律,隨後考上律師執照,並在倫敦一家法律事務所服務。他醉心創作,工作餘暇埋頭寫作,後來竟放棄待遇豐厚的律師生涯,進入東英格利亞大學著名的創作課程就讀。他的小說《和諧綢莊》即是在東英格利亞大學讀書期間完成的。」就像許多旅居海外的大馬人,他目前幾乎長居倫敦,事業和朋友都在那裡,在大馬還有家人與親戚。年僅三十三歲。

《和諧綢莊》故事發生在四十年代的近打河流域,涉及日據時代馬共活動的歷史事蹟,歐大旭花了兩年在大英圖書館研究第二次大戰史,以豐富的資源來構思小說。他已經預告下一本仍是歷史小說,描寫國家獨立初期,一九六○年代的馬來西亞:英國殖民結束,馬來亞獨立,接著馬來西亞成立,以及隨之而來的馬印對抗。排除作者本身的偏好,就現實來說,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成功的寫作策略,因為以當下的大馬做為材料,作家很多時候不能成熟掌控素材,畢竟他離鄉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也許正如他所說的,他不是迷戀過去的人,但要知道目前,必須回顧過去。在歷史當中,他可以在虛構和真實之間愉快地玩!

歐大旭說他終身將以小說為志業,他會不斷地做出新的試驗與挑戰。我希望他的成功可以鼓舞徘徊於夢想的寫作人。我從不忘記他的成功還因為有著國外健全的出版與發表機制,不過沒有他的努力(寫作真的不容易),事情也不會發生。我更期昐有一家本地出版社能盡快買下中文版權(簡體版權已經出售),為中文讀者造福,也是本土出版的一種承諾。(如一般催款信所言:如果您已經在出版中,請忽略我這句話。謝謝!)

星期四, 3月 23, 2006

三月走馬看書


資深作家愛微主編的兩本書《老爸您真行》(第3版)、《與女兒的貼心話》(第4版)暢銷多年,目前由方正出版社再次發行,想必在校園和親子市場極受歡迎。其著作《兩代情》更創下第10版的記錄,在大馬實屬難見。

這幾本再版書改換新封面,並邀請
林行瑞 為封面創作插畫,應該可以吸引更多的學子購買。

很早便知道愛微這位女作家,因為他的兒子是我中學時期的學長,高我一年,現在是一位環境工程師,最近我們還有碰面。愛微擔任《中學生》雜誌主編的時候,很多學生都喜歡他的文章,她給我的印象是獨立堅強的女性,她寫的東西感性與知性兼備,中學時期我尤其喜歡看她旅遊的文章。她是一位孜孜不倦的作家,我十分羡慕她可以從事寫作的工作。



圖中三本書都是很新的出版,在中文媒體領域,三本書都有很微妙的敏感話題,其中最大的原因乃涉及作者的身份,這是我在拍這張圖片時始料未及的。

《華教春雷林晃昇》(
董總出版)作者甄供(其兒子與我是中學同學,因此也知道這位名作家)是八十年代的著名報人,曾寫過有關華教運動的書籍。林晃昇對我們這代尊孔人來說,更是十分熟悉與景仰的人物,在那風風雨雨的八十年代,他帶領董教總與執政當局對抗,也為自己帶來牢獄之災,他為華教受難,這些史蹟應當留痕,作為響鐘。這是董總繼《永遠的林老總》後,再次出版林晃昇的專題書。

《夕陽餘輝暖心扉》(策略資訊研究中心出版)作者古玉樑,記錄馬六甲平民小學校長丘子華,一生為教育奉獻的故事。古玉樑是吒咤風雲的報人,能為一位校長寫傳記,應該有十分感動人的故事,足以為現代的校長為表率。

《嘩!停播了:嘩!FM停播紀實》是網絡媒體
《獨立媒體在線》所出版,也許有志一同,為大馬的新聞和言論拓寬,由總編莊迪澎親自主編這本言論集,為本地的媒體改革記下一筆仗/帳。嘩!FM 停播後,部分DJ轉往網路發聲,首開大馬媒體因停止運作,由實體轉向網路的記錄。


得到大眾書局推薦的《我是壞情人》(
有人出版社),從出版社的網站得知此書十分受落,已上排行榜。一向文學性很重的有人出版社,初試輕文學,即寫下佳績,再次印證年輕作家的魅力。大將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幾位年輕作家的新書應該也會收到相同的效果。

來自傳統的新產品

擁有豐富文物資源的台北故宮,擺脫過去官僚的高姿態,努力從現有格局注入流行元素,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精神的新產品。近日在新任館長林曼麗的領導下,結合海內外設計團隊,首先發表了「棒棒糖」,這些「棒棒糖」乃從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器為造形靈感,感覺新穎、生活而又不失文化傳遞的功能。

與此同時,為了在新年佳節吸引消費者,雪隆商場無不裝飾得美輪美奐,新年氣氛濃厚。據報導有業者將中國的四合院布局搬入商場,巧妙地運用了文化象徵,讓民眾感受華人對家,對家園的文化感情。

利用傳統文化元素開拓產品在時下愈來愈普及,本地商家也相當能接受這種「玩法」,因為顧客容易理解,不需要「大費周章」解釋(看似如此,其實不然,例如四合院的布局的歷史背景),更重要的是符合商家自身的價值觀。

傳統文化產品策略,考驗的是商家與顧客的溝通能力。溝通障礙是很容易發生的,因此尋找「丟失的連結」(Missing Link)變成最重要的任務。這個連結就是目前我們最缺乏的「文化象徵」,那些經得起時代考驗,而普遍為大家所共享與認同的文化象徵符號,這些象徵符號可以來自歷史文物、建築、民間故事、藝術和文學等等。

如果在文化溝通上出現問題,而又輕易去談傳統文化的產品開發就會變得很輕薄,無法彰顯產品的文化魅力。這個時候,我們最需要專家學者或者從事這方面技藝的人才為我們整理傳統文化的素材,將其中的演化、意義、流派爬梳釐清,透過再創作與再闡釋的方式,將其文化象徵和意義傳播給大眾,以達到第一層次的意義與象徵創造。在這個基礎上,業者即可以長期運用傳統文化的優勢,與顧客做最好的溝通,隨則引起廣泛的關注。

另一方面,過度強調傳統文化的崇高偉大,不願向年輕、時尚拉近,自然而然就會被時代洪流沖蝕,最後老化死亡。因此,適度與創意和科技或不同領域的人才合作,也許可以走出活路,讓大眾重見傳統文化的光采,進而回顧探索原本。例如台灣的霹靂布袋戲,就非常霹靂,雖然是傳統的布袋戲,卻可以加諸流行音樂、現代時事、特效,以現代手法製作,現代通路行銷,把流失的觀眾群找回來,票房獲得保證,影響力鉅大。

也許有人會認為在談所謂文化產品之時,應該檢驗商家以「文化」為本,還是以「產品」為本。筆者覺得目前都可以開放心態接受,因為給業者機會,就是給自己機會,我們期待商家在不斷構思開發的產品當中,有一天可以產生新的文化價值,那是何等之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