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6月 15, 2003

可以更好的書展

身處於圖書行業,參加和參觀書展是我們的重點工作。書展除了有銷售業務(書本或版權)的功能外,更有打造形象、行銷概念以及同業交流的作用。在國際書展裡,我們常會看到出版社和書商以非常具有現代美感的設計來裝點展位,務使成為全場焦點、博取出位。其中,最常見的作法就是,把為配合書展而出版的新書和作家圖像製作大型的海報,吸引讀者。在具規模的國際書展裡,我們也會聽到幾場相關的圖書專業講座,讓業者互相激蕩。

5月底開始的學校假期,吉隆坡有兩個重要的書展,一個是吉隆坡國際書展,另一個是“書香茶緣書展”。吉隆坡國際書展是我國唯一的國際性書展,所以我們對它格外留意。而由媒體所主辦的中文書展,承繼了多年的銷售傳統,服務的對象主要還是中文教育背景的讀者。

作比較是人之常情,追求卓越是更強的動力。走過兩場書展,我覺得主辦單位還可以做得更好。將這兩場書展拿來共同比較是沒什麼意思的,因為它背後的辦事邏輯與定位畢竟有差。我想,我也不會單純由業者的本位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而是把格局放在整個產業的發展。

由南洋商報舉辦的中文書展目前面對人潮減少的問題,我想這並不是孤立個案,因為同樣的情形也反映在星洲日報所舉辦的書展。人潮稀少的原因很多,我倒覺得人潮少不是什麼嚴重問題,反而是我們的書展規劃似乎面臨了瓶頸。我們的書展幾乎已成為以銷售為導向,但在行銷方面又乏善可陳的局面。我不否定銷售,也不排斥折價優惠,不過身為讀者,我可能更想看到“世界正在讀什麼”、有什麼“熱門新書”、“焦點作家”和“值得致敬的作家”等等。在這方面,我需要出版社和書商引領我去找到值得一讀的書,而不只是給我一片書海。除了想得到低價購進的樂趣之外,我還想獲得更多好玩和新知的樂趣。

假如書商只是想要藉由書展來“折價清貨”,長久下來,讀者就很聰明地只選擇在書展買便宜書,使得書展價值難以提升(亞洲最大的台北國際書展面臨的問題可以作為借鑑),而對那些擁有門市的參展商來說,可能情形更加嚴重,因為這將演變成讀者不想上書店去了,或者去書店和書展沒什麼差別。

當然,中文書展已擺脫早年純粹書展的形式,而試圖舉辦活動,邀請國際級作家前來演講等等,這些概念正好可以為吉隆坡國際書展注入活水。國際級的吉隆坡國際書展,成了許多經銷商的打拚天下,他們借由書展直接與讀者對話和銷售,亦給書店業者物色貨源的機會。相對於經銷商的活躍,本應是主角的本地出版社則顯得十分疲弱,這可以從他們簡單的展位設計得到訊息。而中文出版社方面可說是全面缺席,一片蒼白,不知道是主辦當局的問題,還是業者有別的思考,總之就是耐人尋味。如果主辦單位連本地的代表性中文出版社都無法號召,我奇怪它又如何國際性呢?

不過就我的觀察,許多本地中文出版社沒有把參加書展當成主要業務計劃(無論是國際還是中型的中文書展),他們多半因租金問題而卻步,但偏偏他們是一個書展成不成功的關鍵,近年的中文書展更演變成書商只是配角的窘境,實在糟糕!所以我覺得,主辦單位一定得把出版社納入籌劃的工作組織裡,才能逐步提升我們的書展,提升我們的閱讀水平。

200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