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23, 2006

世界書香日:送自己一本書

為了等裱畫的師傅歸來,我去了商務印書館,有一陣子沒去。書店沒多大改變,顧客不多,店員還是忙自己的,從來沒和顧客打招呼,播放的音樂搭配不錯,正好可以讓自己暫時與世隔絕,自在地遨遊書海。

很久不關注書業發展,自然很久沒有購買相關的書籍。在一個大平台上發現了一本《法蘭克福書展600年風華》,封面是黃紅黑三色德國像徵,紙張用得很精緻,下意識還是促動我去拿起來翻閱。顧名思義,本書是談法蘭克福書展的歷史,如何從一個市集變為全球最大的書展。第一次去法蘭克福書展,就被初秋的冷給打垮,但是新鮮感,恐懼感和任務,教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初見書展之大確令自己咋舌,第十一館是我們的重心,三天的時間我和老闆幾乎都在這裡周旋,分頭趕每半小時一輪的訪談與諮詢。我一口破的英語自然無法很好在這裡發揮,但是到達歐洲綜合館,我們一樣「有口難言」 ,英語無用武之地,可以想像此展之世界性與複雜性。


                  新的床頭書


第二年與我去的同事,一個懂德語一個懂法蘭西語,我變為陪袝,聽著他們流利的交談,我自嘆不如,只能輔助他們選書的看法。現在他們都在新的出版社獨當一面,赴法蘭克福書展其實是這個行業新兵的一場修練。有時很懷疑每年都去法蘭克福的出版人會不會覺得很無聊,尤其那些每餐都要吃中餐的前輩,為什麼每年還要去呢?因此,我覺得出版人出席法蘭克福書展已經成為一種儀式,一種證明,證明自己還在出版業活動,並且保持出版的敏感度。

就這樣,為了喚起我的敏感度和理想,我將書買下來了。同時作為世界書香日的一份禮物。

星期三, 4月 19, 2006

禮儀和閱讀何止一場運動



文化部在內閣並不算重要的政府部門,卻是我最感興趣的政府機構,因為他們的施政是隱形的,是長期性的,影響力是長遠的,卻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

上個月有一則消息說,文化、藝術及文物部將於六月份展開「全民閱讀運動」,藉此提高閱讀風氣。自從阿都拉上任,一向推動閱讀的國家圖書館已經從教育部轉移至文化部,因此文化部將擔起推廣閱讀的大任。如此看來,文化部可說是目前政府部門中推動最多運動的單位,前有推動多月的禮儀運動,現在有「全民閱讀運動」。有時候還真替文化部擔憂,因為這些運動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大工程,就像交通部所推行的態度運動,改變的是人的品性與創造力。

禮儀運動一月份推介以來,宣傳的火力並沒有減弱,除了在首都一些主要大道看到懸掛的宣傳品外,我們每天電視電台上都可以聽到Budi Bahasa Budaya Kita的宣傳主題曲,政府也曾邀請流行歌王歌后宣傳造勢,試圖引起年輕人對自身修養的關注。有興趣想知道什麼是禮儀的民眾還可以上網去下載《禮儀指南》(Buku Panduan Budi Bahasa Budaya Kita),來一場自我修養的改造。

政府要推行禮儀運動,我們很難採取反對的意見,只能感嘆自己好像來到了中國:到處可見的「文明示範單位」、「文明十大生活守則」,不時地提醒自己的不文明與修養不足。大馬禮儀運動雖然沒有這麼嚴重和鋪天蓋地,但其意義幾可相近。然而,成績要如何評估?如果從個人來評分,是否應該計算自己一天說了多少「謝謝」,「你好」、「對不起」,以及對人微笑的嘴巴彎度。說到底,大多數人很難明白這項運動的真正用意。

剛剛出爐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馬人民平均每年只閱讀3本書,這包括報紙及雜誌在內。副部長黃錦鴻說大馬的閱讀風氣日趨下降,也許他不知道先前的報告記錄是2本書。無論如何,他說政府每年將撥出500萬令吉來推動「全民閱讀運動」,以求達到該部門所設定的目標,提升人民的閱讀風氣。如果500萬令吉讓全民來買書,那麼每人也僅得二十仙,好像一份報紙也買不到。就這點來說,成效有限!政府似乎也知道能力有限,所以不得不結合民間力量,如居民協會、睦鄰計劃中心等社區組織、學校、社團、非政府組織等等,希望他們開闢閱讀室,鼓勵大家「共書」閱讀。

我們無意冷嘲熱諷,何況文化部的概念出於善意,並且盛意拳拳。只是我們擔心如果政府和民間社團都把禮儀和閱讀看小了,當作一場運動或活動來搞,那麼便失去其背後的深意,因為這可是攸關我們國家的軟體競爭力的大事。

劉鎮東說馬來西亞現在正處於不上不下的中層國家困境,要如何破繭而出,我想很多人都會贊同這與國民的素質息息相關。說起素質,可能跟李敖所說的「種」相同,也就是所謂的「軟體力量」。我們不要「種」不好,就妄自菲薄,因為「種」是可以改善的。我們必須將我們的軟體力量搞起來,而「修養」與「學習力」是兩大要素。禮儀和閱讀背後的支撐點就來自於這兩種力量。因此,強化軟體力量應該是一項國策,規劃執行的單位不應該單屬於文化部或教育部,應該是跨部會的國家戰略。

我記得多年前,天下文化出版社的創辦人高希均提醒台灣人在發展的洪流中不只成為出色的「社會人」及「經濟人」,應該過渡成為「知識人」,擁有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關心和參與社會,創造與溝通文化。我想當前大馬人也應該自我期許成為一位「知識人」,擁有「科技腦、人文心、鄉土情、世界觀」的黃金組合,以便與世界接軌。這樣的格局,我覺得比政府推動的禮儀和閱讀運動更加全面與宏觀,同時好好重視閱讀計劃。

星期一, 4月 10, 2006

成功時代廣場和一本書

各位路過的讀者,如果你和我一樣,歲數還不夠資格稱老,但對自己童年所居住的吉隆坡城區,還有一絲撕不裂的回憶的話,是否,是否你還記得現在所處的成功時代廣場,僅僅在十幾年前還佇立著白色的獨棟洋樓,洋樓前面是一片好大好大的草場,這樣的建築格局明顯地告訴你,洋樓的主人並不是泛泛之輩。

也許你不知道主人是誰,但每當你和別人說起這棟房子,他們都會脫口而出,自己曾經與洋樓的想像故事。這棟洋樓,就這層意義來說,它不再屬於這位傳說中的主人了,而是我們每個人所共有的文化遺產。

當然,它不存在了。現代化與商業化摧毁了它。殘酷地說,是貪婪與無責任感開動了這輛推土機的。同樣的案例其實發生在迅速發展的鄉鎮,在馬來西亞,在越南,在泰國,更在超速開發的中國。

我要把馮驥才的《思想者獨行》這本書和時代廣場搭配來閱讀,以記念我逝去的洋樓和歲月。《思想者獨行》是一本為了維護我們生活周遭具有意義的建築、文物、藝術、節慶所記述的理念與經驗。作者馮驥才以平易近人和鮮活的筆觸,訴說著當下發生著的許多破壞文化與城市的荒謬之舉。雖然中國離這裡很遠,我們卻無庸置疑,同樣的場景也在我們家園進行中。莫怪乎,大馬文化部要快速通過全國文物保護法,來保護和保留有價值的文物。

在這本書中,我推薦大家必讀〈文化責任感〉這篇以及關於城市再造的好幾篇文章。馮驥才說文化責任感是一種社會良心,也是一種社會承擔。社會責任早已經被當代的管理學院納入優秀企業的評鑑,本地的企業應該更付諸文化眼光來負起社會的責任。


馮驥才說:「文化的魅力是個性,文化的乏味是類同」。面對城市被肆意改造,我們愈來愈覺得這裡與那裡沒什麼兩樣。恐怖的是,很多人覺得這樣不是很好嗎?

我來自城市,此生應該也在這裡終結。它將往何處變化?暗示著我將如何終結。但願城市規劃者可以緊記作者這段話,那麼我們以及城市中的前輩將會適得其所,感念「發展至上」的私人與政府的手下留情。「現代城市規劃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文化規劃』。規劃只能保護和深化城市特有的人文形態,不能隨意地肢解原有的人文整體。因此從城市個性的認定到整體規劃的製定,都需要人文科學領域的知識份子的參與。沒有這些文化學、歷史學、民俗學、美學和地方史學學者以及藝術家們的真知灼見注入對未來城市的想像,當代的『新造城運動』在後人那裡得到的很可能是一個相反的結論!」

因篇幅所限,最後,可以告訴你的是,在多年前,你足下的這塊地曾經是屬於本坡著名的實業家與慈善家──張郁才的置產。


圖書資料
書名:思想者獨行
作者:馮驥才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石家莊)
出版日期:2005年6月
頁數:237

(本文應大將書行2006年世界書香日紙上曬書所寫,貼於成功時代廣場博得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