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10月 13, 2002

我們需要更多本土史書

和許多人一樣,我喜歡看一些歷史相關的書。我想,學新聞的人應該都是這樣子的吧!“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看歷史書就是重溫昨天的新聞,而如果閱讀到有如史景遷或者黃仁宇般筆觸,似歷史又像小說的書寫文體,那讀歷史就是一項非常有趣味的休閒活動。

前幾天遇到一位來自檳城的讀者,他和我一樣正在找尋一本有關吉隆坡的歷史書。我想大多數人在求學階段都或多或少接受到那些支離破碎、片片斷斷的本國歷史,充滿官方觀點和政治正確性。我們姑且忘了為了考試而生吞活剝史書的慘痛經驗,身為在地人,如果對這片土地還有一點感覺的話,我想都會對親近的土地產生好奇和追問。如果追問化為行動,親身去挖掘身邊的歷史資產,正好為游離的認同感(現代人面對的狀況是身份、文化、土地甚至心靈認同的游離)塗上一層強力膠。

上個月在一次書展買到一本很便宜的書,劉克襄所編著的《福爾摩沙大旅行》(這本書落在馬來西亞注定是等著大傾銷才幸運找到它的讀者)劉克襄是台灣頂頂有名的自然作家,任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他為台灣寫了很多關於當地自然、歷史的好書,我從《福爾摩沙大旅行》受惠甚多,它帶我重回19世紀的台灣原貌,一覽未受太多環境破壞的鄉土,儘管有太多的人事和環境變遷,然而讀者可以透過這樣的閱讀之旅來喚醒歷史意識和認同感。除了知識,我們從歷史汲取心靈慰藉,更加珍惜現在,並且對未來的參與有了想法。

隨著台灣鄉土意識的覺醒,近年來出版社也作了很多努力來回應讀者,我個人十分欣賞由遠流出版社所出版的台灣系列書籍,從早期好幾本小開本,圖文並茂的《台灣深度旅遊手冊》,到今年才出齊的《台灣放輕鬆》系列,都是一系列認識鄉土的基礎知識。

《台灣放輕鬆》(Taiwan, Take Easy)系列共12冊,介紹台灣400年來,240位人物。這些人物分布在12類項主題(正港台灣人、台灣女性、反對運動者、武裝革命者、工商拓墾人、台灣原住民、台灣政治人物、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家、社會人物、學術人物),每冊介紹該主題內具代表性質的20位人物。它的特色是以輕鬆的書寫,大量的圖片把許多我們已經忽略的事蹟勾勒出來,而這套書背後的總策劃即是台灣民間最重要的收藏家及文化研究者──莊永明先生。

我不得不提提這位先生,因為我覺得我們應該多多向他學習。世新大學的李筱峰教授曾經如此寫過:“莊永明先生不是學院裡的一些學術寵兒,有公家的經費或獎金可資安享,他自掏腰包,憑自己的力量,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從事官方主流學術最忽視的有關台灣本土文史資料的蒐集與整理。在過去戒嚴的陰影下,他早已默默地從事台灣的文化、歷史的私人研究,歷時一、二十年之久,為瀕臨絕滅的台灣文化與歷史,打著強心劑。而今,當過去的威權政治逐漸解體,台灣的本土意識日漸復甦,有的人才剛魂兮歸來,莊永明先生已寫下了二、三十部與台灣文史有關的作品。莊永明先生的作品,則充滿著生活的氣息、社會的變貌與人文的關懷。不論從台灣的歌謠到俗話諺語,從舊市街到古人物,從大事件到小故事,那裡面,有父母輩們的心頭點滴,有祖父母們的奮鬥血淚,有台灣先祖們的音容足跡……。”

回到前面的那位檳城讀者,他說,如果有一本像張少寬先生的《檳榔嶼華人史話》,書寫吉隆坡的事蹟,那該多好!顯然他手上的那本《吉隆坡開拓者的足跡──甲必丹葉亞來的一生》無法滿足他,我想J.M. Gullick的《吉隆坡史》也會讓很多人卻步。本土史書不是沒有市場,而是缺乏生動活潑、兼具圖片、深入生活的基礎入門書。我們也希望看到更多像張少寬先生和莊永明先生的民間史家,讓我們可以看到更多面向的歷史。
200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