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月 25, 2007

出版在Web2.0時代

大學時代初次接觸「創新傳佈」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時,只懂得皮毛,略略知道它為傳播理論其中一個與科技或新事物有關的理論。十多年過去,其實也沒有什麼機會再深入研究。只是最近在工作的時候,從有關的人身上發現,一項新科技要真正讓普遍人接受,以致於採用,的確真如「創新傳佈」理論所描述的各種變項(創新事物、擴散管道、時間、市場體系、接收者),所呈現不同的狀態與風貎。

我曾經自我評估,對於我關心範圍的「創新事物」,我可能是早期跟進者,所以還不至於落後太多。因此當全球都在熱烈討論Web2.0對社會的影響,以及其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我「不由自主」地搜羅資料,也來想想它如何影響著我的未來。

翻查大部分關於Web2.0的論述,我們可以發現當中很多已在Web1.0的時代已被提及,甚至於接納採用,例如使用者中心主義、社群、開放等概念。我記得在網際網絡泡沬化之前,許多美國的電子商務書籍,已經引證美國成功的企業網站,都在強調由顧客操控的網站的經營之道。因此當Web2.0被宣告來臨之時,我們發現其成功乃是伴隨而來的新科技(如寛頻)輔助,讓這些精神與理念發揮得更加徹底,淋漓盡致。

其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成本。

網絡文化評論者黃芳宇直指網際網路的革命源頭只有一個,即「電腦儲存成本與網路頻寬成本不斷下降」;反應在社會上,就是「人與人之間聯繫成本不斷下降」;反映在商業上,就是「靠資訊壟斷與資本壟斷的企業逐漸解體」。

因為成本的一加降低,引發了很多想像力,也讓想像得以落實。

因為Blog的流行,讓我們不得不再次思考數位出版與網絡對傳統出版(報章、雜誌以及書本出版社)的挑戰。在中國,許多原創文學網站,已經採用和出版社同樣規格(甚至更好)的待遇來支付稿費,他們也扮演作者的經紀人與出版社交易(中國出版社的開設與書本的出版是受體制限制的)。更重要的是,讀者是付費閱讀的。如果把這個情形放在香港、台灣或馬新,這些網站就是如假包換的出版社了。

也許很多人會懷疑,文學網站能賺錢嗎?我們的有人部落能賺錢嗎?我們的《蕉風》能賺錢嗎?


在傳統出版的世界,必須依靠壟斷資源和市場才有辦法賺錢,當網際網路的儲存以及頻寬成本逐漸降低時,能預期的是全球網頁只會爆量成長,因此傳統出版能壟斷網路世界嗎?更吊詭的是,黃芳宇提出個相反的論證,「減少網站總訪客數量」反而可以達成提升「每訪客平均頁面瀏覽量」的效果,你可以想作成「經濟流量」。經營者永遠可以選擇只做少數人的生意,只要這群人量少質精。也因為Web2.0強調參與者的角色,個人即是媒體,無形中在減低人力成本。

台灣資深出版人周浩正由Web2.0現象去思考「出版2.0」時代,疑慮作品的品質參差不齊,面對數量龐大的作品,更會造成出版社(即仍從事紙本出版的出版社)內部資源支援的困難。但是他仍提醒行家,網絡的力量已是不容忽視,人人都是「網中人」,出版社在行銷和經營上都要有相應的措施。

我想馬來西亞眾多從事文化出版的公司,不妨趁Web2.0所帶來的契機,利用科技的便利,充分體現Web2.0的精神,深化與讀者的交流,讓讀者也成為出版和內容生產的一員,長遠經營出版社。

如果說Web2.0又代表什麼,我覺得那也屬於個人品味大張聲勢的時代,你也會找到與你氣味相投的朋友。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数字出版在线www.epuber.com 转载,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