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9月 05, 2005

戀書絮語 1-2

1


本地出版的主要路線是沿著「找尋自我」的意識在運行,這是一個充滿歷史意識與文化意識的進程。然而這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進程,因為它是逆著市場取向而前進。所謂「自我」可以是國家社會的「大我」,以及個人意識的「小我」。可以這麼說,這條路線是出版人和作者共同開拓的。也可以這麼說,這是一條由儒家思想主導的出版路線。且看看舵手:大將傅承得、燧人氏王宗麟、文運張永新…。且看看槳手:張景雲、張少寛、李永球、黃錦樹、方路….。這條路線太顯耀了,以致於「其他意識」的出版相對地顯得蒼白無力。馬華的出版和家國史緊密環扣,卻與普羅讀者若即若離。這是「其他意識」的出版無力之故,趕不上填補讀者各層求的需求。與此同時,儘管「其他意識」的出版微弱發聲,它們似乎也難取得主路線出版的認同與接納。

2


報社副設書籍出版社在西方並不流行,印象中只有媒體巨人新聞集團(Newsgroup)兼做出版。在東方,像日本、中國、台灣、香港頗好此道,可能是東方有文人的傳統吧。在本地,我是相當贊成報社去搞書籍出版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在宣傳方面報社是一大利器,發行網絡也是通達天下,還有就是比別人有更強的優勢簽下好的作家。馬來文報社搞了,南洋中國也都搞過了,可惜沒有下文了。星洲七十五(2003)周年搞了出版,以上種種優勢我們發現報社都有發揮了,也出版了一些好書如《第三隻眼看馬來西亞》、《Karim有話說》系列。不過在銷售成績方面我倒想研究研究。東方日報近年也跨進書籍出版,個人覺得策劃和品質還得提昇。期待更多的報社加入出版行列。憑著以上優勢,我相信報社出版社有辦法創造暢銷的「大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