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台灣出版家郝明義在馬華大廈演講“閱讀與未來”,第二天即匆匆離去,留給我們對出版和知識獲取許多的思考和探討,他為聽眾爬梳書籍和人類認知世界方式的變化,預言未來網路終將結合文字以外的聲音、影像、氣味、觸感,甚至意念,提供一種全新的認知經驗,重歸全觀的認知經驗。
郝明義在演講的總結說道,網路所帶動的閱讀革命以及認知革命,還在一個方興未艾的階段。全人類都面臨著自己認知與準備的局限。我們大可以期待,在一個大家相當的起始點上,有一個新的出發。然而,在資訊與知識如此爆炸,而我們對知識的認知與學習方法又因歷史的後遺症而不免偏狹時,我們很可能由於欠缺一套整理知識的立場與系統,而根本無從進入這個閱讀者的時代。
郝明義是台灣出版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有關他的背景,近來各報章也著墨頗多,這次他應大將之邀來吉隆坡演講,吸引了不少年輕學生和中小企業的主管。這幾年來,我們可以發現,由各書店、社團機構和媒體舉辦的大大小小演講,從暢銷書作家吳若權、蔡志恆、賴東進、衛慧,到本地較不熟悉的陳丹燕、郝明義、彭懷真等等,不一而足,反映本地圖書業者有意拉闊讀者的閱讀品味和領域。
邀請外國和尚來馬,往積極面想,是為了提高本地各方面的思考層次,他們也許不熟悉本地,若要他們硬談些對本地的觀感,很多時候也是流於表面,超出他們的認知範圍。不過,在我們這個發展中的社會裡,各方面都好像還在摸索當中,透過經驗觀摩、交流,是提昇自己的最好方法。我們可以從每次聽眾問問題的素質證明,社會的文化在提高中。
不過,這些由中小企業(書店)或非營利機構所主辦的海外人士演講活動,並沒有很好的感染到更大的企業、政府層級的單位以及更廣大的機構社團。我的意思是說,擁有更大資源的企業、政府、會館等等,有能力和有義務為社會引介更多海外和本地大師級的專家、藝術團體、表演家,用包裝更好的知識傳播配套、藝文活動,以回饋社會,同時也為他們塑造更良好的形象。
這原本是一項良性循環。大企業若要將來有更好的發展,政府、會館社團若想建立一個充滿和諧、愛心、創意力以及富有美感的社會,必需透過實施“文化工程”和“知識工程”,在社會散播種子。長期而言,大企業可以成立文教基金會,委託專業人士獨立運作,讓音樂、博物館學、美術、古蹟研究等領域學有專長的有心人,有棲身之所,使文化成為一種專業;其次則是透過企業贊助、支持文化活動。我們相信,這些因文化和知識所帶來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添大眾對他們的好感以及忠誠度。雖然這些話已經是陳腔濫調了,但這是我理解的“文化是好生意”的說法,而且我相信,要做好文化工程,應該就從公司內部做起。
至於公共部門有什麼作為?舉個例子,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認為,文化是法國的秘密武器。他在14年的總統任內,積極推動多項重大文化工程,如羅浮宮、奧塞美術館、國家圖書館、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新都衛城、維列特音樂科技城等。當時曾因預算過於龐大引起眾議院的反彈,但是經過時間的考驗,今日這些文化建設已成為法國現代文化地標,宣耀法國悍衛法蘭西文化的遠見與雄心,使法國旅遊業活力十足(要提醒的是,並不是為了旅遊業才有這些文化工程,否則就變成僵硬,服務式和商品化的文化,正好格殺文化最重要的創造和自由意義)。也許我們有必要鼓吹,社會新鮮人在進入一家公司應徵時,要問問:“老闆,貴公司有多少文化預算?”
2002/06/30
2 則留言:
這篇文章寫的不錯
麻煩借我引用一下
我會附上網址的^^/
不行的就麻煩到這裡跟我說吧^^
OK and thank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