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我方知道老師有一個偉大的理想:要讓整個社會到處都有文化和藝術活動,人人都來親歷文化和藝術活動。他說只要每個人都做一點,整個馬來西亞或華社的藝術就能動起來。這可是一位文化部長的夢想與工作啊!
老師不僅僅叫別人去做,而且堅持盡自己本份,辦好畫展。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舊履行著這個夢想。
我相信曾經和老師有同樣的夢的朋友不在少數,大家也很想提升社會的文化檔次與層面。文化和藝術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區的重要元素,擔負著教育的社會功能。但是就當前的首都來看,我們感覺上文化藝術的資源還是很缺乏。城市人,尤其收入相對低的市民,漸漸都患上文化失調的問題,亦形成一種忽視的心理。
問題還不僅發生在低收入的地區,即使所謂的高級社區,文化資源也不見得豐富。就以發展超過二十年的郊外嶺來說,這是一個知識水平和收入相對高的社區,然而這裡的社區民眾直到最近才擁有一家像樣的社區個性書店。其實郊外嶺居民團體也曾推動文化活動,不過他們更需要注入商業的活力,讓文化可以在社區生根,例如邀請藝術家或業者在社區裡開設畫廊、實驗劇場、書店、骨董店、社區博物館、藝術公園和特色咖啡館等等,讓文化為整個社區加值加分。仙都的再開發案似乎認識了文化的魅力,發展商與藝術公司共同打造了「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和週邊的景觀,是一個十分振奮人心的計劃。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因此掉入「需要很多錢才能辦成事」的迷思。社群的文化意識才是主導力量。
不管採用的是盈利或非盈利,文化資源的成功在於有一個好的經營者。商業性的量化法則可作為經營的工具,創意與活力才會不斷的湧進。
我目前居住的蒲種布特拉柏邁,附近有修成林的五百羅漢展覽館暨洗腎中心,佔地頗大,建築宏偉,然而平日總是大門深鎖(也不知道有開沒開),不說遠地而來的參觀者,就連在地的民眾也不得其門而入,猜想主持單位是在特定時間開放的。我覺得這項文化資源沒有充分運用,它應該可以做更多的活動與表演,遠交近攏,使展覽館發揮最大功效。朋友告誡說要經營如此交通不便的展覽館其實是白費心機的。我卻不以為然,因為可以看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自然有辦法解決,且看主持單位有什麼構想經營而已。
沒有資源的尚且去創造資源,如我的老師。有資源的應當多費心思,為大眾和自己創造文化資本。以前陳水扁競選市長的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現在我們要說「有夢最美,知識相隨」,我們不能只有夢想,還得有文化和藝術管理的知識。因此有理由相信,這方面的人才會越來越吃香。
我尊敬的老師是黃乃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