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12月 13, 2005

親近中央藝術坊


據報導,我們所熟悉的中央藝術坊目前已易主給一家私人公司,未來三年將會耗資三千萬,逐步換上新裝,提升水平。因此我特意在近日走走多年沒去的中央藝術坊,趁著它還未「脫胎換骨,改頭換面」之前,搜集我和它之間的老記憶。現在回想起,那裡曾經是我們學生時代消磨不少無聊時光的地方,而我們最初對馬來藝術與文化的粗淺認識,大概也是從這座曾經是傳統巴剎的藝術坊開始的。

50年代這裡是所謂的濕市場,直到80年代經過一番整修後,才成為今天的規模。據說中央藝術坊建築本身已有117年歷史,其歲月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久。在80年代購物廣場還不多的那個年頭,對吉隆坡市中心的學生來說,最經濟又好玩莫不過於到中央藝術坊逛街,看看和購買裡頭擺售的各種精致有趣,充滿傳統風味的藝術品,例如木雕、蠟染花布、錫製紀念品等等。最吸引我們的當然是有許多素描畫家現場為顧客畫像,讓我們感受到美術課堂以外,專業畫家的風采,這是在課室裡難以傳達的「現場魅力」。
從報章所知,文化、藝術及文物部長拿督斯里萊士雅丁在中央藝術坊易主後,似乎感到有些無奈,因為政府無法直接插手干預,僅能規定中央藝術坊新業主把至少30%店舖出租給從事藝術買賣的商家,文化部也將確保中央藝術坊的商家售賣大馬生產的藝術品多過外國的,避免「藝術坊」不會淪為另一個無特色的購物商場。另一方面,由於中央藝術坊的教訓,文化部正探討如何保護國內的歷史古蹟及產業,以免它們輕易落入私人界手中。

文化部的憂心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實在難以想像私人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我們還不完全了解中央藝術坊會變成如何之前,該商家就已經提出10%的銷售成長,並且致力將中央藝術坊地位達到國際水平,百分之百反映私營的積極效率。我們當然希望看到中央藝術坊業主以其專業的管理能力,改善有點凌亂的空間,增加一些公共藝術品,讓遊客和市民可以更加舒適參觀,同時感受到本地文化市集的魅力。另一方面,亦避免過度「貴族化」,譬如引入眾多國際超級品牌或奢華品,以便讓更多本地人民可以親近藝術品,尤其本地藝術家的作品,同時得以參與相關的活動,達到文化普及與交流的目的。

總的來說,中央藝術坊新業主在著重「國際化」管理與行銷的當兒,不應忽略「草根性」,即文化的草根性以及參觀者的草根性。因為對本地藝術家、周邊業者和市民,他們更需要這樣一個綜合性與平民化空間相互親近。對外國遊客來說,相信也是很大的吸引力。
我相信在這二十年間,中央藝術坊不只在吸引外國遊客方面成功扮演了它的角色,即使對本地人民來說,中央藝術坊也直接提供了休閒與文化需求。現在,時代與時局改變了,中央藝術坊面對許多商場的競爭,回應挑戰正是時候。中央藝術坊肩負的除了是國際形象與文化橋樑的重責大任之外,我盼望他們也能開拓與深耕一個可以與民共樂的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