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9月 09, 2005
部落格的春天 傳統出版的冬天?
隨著網絡原生報「當今大馬中文版」和「獨立新聞在線」在近期誕生,我們似乎嗅到本地網路媒體向傳統媒體開戰的煙硝味。這不是一場血腥的市場巷戰,而是心理和思想戰,攻佔著我們的思考與觀點。
很多人已經發現,前述的生態變化也發生於如核爆般成長的部落格,這個被稱為「個人出版系統」的網絡工具,雖然不是概念全新的系統,但因為作者可以同時兼任作者、編輯、出版者多重角色,隱然牽制著傳統出版內容上的質變,影響著它的發展。部落格操控簡單,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建立十個以上。就像一個人或一群志同道合同時在寫十來本日誌與專書,而稍有目的與構想的人會將部落格變為個人/社群發聲機,展現知識和力量。
張系國在〈部落格的春天〉(天下雜誌8月號)裡提到,部落客不是人人都能當,他必須具備書寫、攝影以及創新的能力。這樣的門檻雖然不高,但終究不容易,他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部落客如果能提供本人個性化的知識、見解和智慧,人的本性在受益之後一定會反饋,部落格就能保持旺盛的生機。」
網絡文化觀察家認為網路創作與傳統出版不同的地方是,前者品質未必比實體世界差;只是少了編輯的守門機制,在眾聲喧嘩的環境中,減低了個別作品的音量,網路使用者必須自行選擇,才能找到優質的內容。而且從權力結構來說,目前部落客的基礎還是不如實體媒體的。
我無從得知究竟大馬有多少部落客,但越來越多身邊朋友投入部落格,寫寫生活工作嗜好專業和創作,我們就像追看報章專欄或專題,漸漸成為他們的讀者和「粉絲」。這些內容過去可以交由報章發表,或成書出版,如今都轉向部落格發表。可以這麼說,部落格引發了寫作能量的成長,驅動了創意的開展。這原本正是我認為大馬出版業應朝向的理念,「小型產業,創意為先」,如今由部落格盡顯其中的魅力與財富。
台灣目前有人在推動BPP(Blogger Publishing Program;Blogger出版計畫),使精彩的部落格以書籍出版再現,讓更多人可以讀到深具特色的內容。作者們也許不為賺錢,只在乎多一種表達形式或者懷有迷戀書的情結。然而對於傳統出版社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很好發掘作家的機會。不過,我們在看待這個趨勢發展,絕對不像好幾年前看網路小說出版的情況了。我認為網絡內容的出版主控權現在已經轉到這些部落客的手上,他們可以自信地說要把書按著自己的想法編輯,而且內容類型也由文學面轉向知識面,更加多元,更有看頭了。部落格的成長是否會打擊規模不大的傳統出版業,現在還難下定論。我們希望可以看到兩者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發展。
本地的部落客不妨在寫作之餘,也為本身的部落格構思行銷方案,例如贈送禮物等概念,增加人氣與黏度,同時吸引出版社或媒體注目,自我經營內容產業,或許你就可以成為跨媒體的明日作家。
星期一, 9月 05, 2005
戀書絮語 1-2
1
本地出版的主要路線是沿著「找尋自我」的意識在運行,這是一個充滿歷史意識與文化意識的進程。然而這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進程,因為它是逆著市場取向而前進。所謂「自我」可以是國家社會的「大我」,以及個人意識的「小我」。可以這麼說,這條路線是出版人和作者共同開拓的。也可以這麼說,這是一條由儒家思想主導的出版路線。且看看舵手:大將傅承得、燧人氏王宗麟、文運張永新…。且看看槳手:張景雲、張少寛、李永球、黃錦樹、方路….。這條路線太顯耀了,以致於「其他意識」的出版相對地顯得蒼白無力。馬華的出版和家國史緊密環扣,卻與普羅讀者若即若離。這是「其他意識」的出版無力之故,趕不上填補讀者各層求的需求。與此同時,儘管「其他意識」的出版微弱發聲,它們似乎也難取得主路線出版的認同與接納。
2
報社副設書籍出版社在西方並不流行,印象中只有媒體巨人新聞集團(Newsgroup)兼做出版。在東方,像日本、中國、台灣、香港頗好此道,可能是東方有文人的傳統吧。在本地,我是相當贊成報社去搞書籍出版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在宣傳方面報社是一大利器,發行網絡也是通達天下,還有就是比別人有更強的優勢簽下好的作家。馬來文報社搞了,南洋中國也都搞過了,可惜沒有下文了。星洲七十五(2003)周年搞了出版,以上種種優勢我們發現報社都有發揮了,也出版了一些好書如《第三隻眼看馬來西亞》、《Karim有話說》系列。不過在銷售成績方面我倒想研究研究。東方日報近年也跨進書籍出版,個人覺得策劃和品質還得提昇。期待更多的報社加入出版行列。憑著以上優勢,我相信報社出版社有辦法創造暢銷的「大書」。
本地出版的主要路線是沿著「找尋自我」的意識在運行,這是一個充滿歷史意識與文化意識的進程。然而這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進程,因為它是逆著市場取向而前進。所謂「自我」可以是國家社會的「大我」,以及個人意識的「小我」。可以這麼說,這條路線是出版人和作者共同開拓的。也可以這麼說,這是一條由儒家思想主導的出版路線。且看看舵手:大將傅承得、燧人氏王宗麟、文運張永新…。且看看槳手:張景雲、張少寛、李永球、黃錦樹、方路….。這條路線太顯耀了,以致於「其他意識」的出版相對地顯得蒼白無力。馬華的出版和家國史緊密環扣,卻與普羅讀者若即若離。這是「其他意識」的出版無力之故,趕不上填補讀者各層求的需求。與此同時,儘管「其他意識」的出版微弱發聲,它們似乎也難取得主路線出版的認同與接納。
2
報社副設書籍出版社在西方並不流行,印象中只有媒體巨人新聞集團(Newsgroup)兼做出版。在東方,像日本、中國、台灣、香港頗好此道,可能是東方有文人的傳統吧。在本地,我是相當贊成報社去搞書籍出版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在宣傳方面報社是一大利器,發行網絡也是通達天下,還有就是比別人有更強的優勢簽下好的作家。馬來文報社搞了,南洋中國也都搞過了,可惜沒有下文了。星洲七十五(2003)周年搞了出版,以上種種優勢我們發現報社都有發揮了,也出版了一些好書如《第三隻眼看馬來西亞》、《Karim有話說》系列。不過在銷售成績方面我倒想研究研究。東方日報近年也跨進書籍出版,個人覺得策劃和品質還得提昇。期待更多的報社加入出版行列。憑著以上優勢,我相信報社出版社有辦法創造暢銷的「大書」。
星期六, 9月 03, 2005
老師的夢想
直到最近,我方知道老師有一個偉大的理想:要讓整個社會到處都有文化和藝術活動,人人都來親歷文化和藝術活動。他說只要每個人都做一點,整個馬來西亞或華社的藝術就能動起來。這可是一位文化部長的夢想與工作啊!
老師不僅僅叫別人去做,而且堅持盡自己本份,辦好畫展。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舊履行著這個夢想。
我相信曾經和老師有同樣的夢的朋友不在少數,大家也很想提升社會的文化檔次與層面。文化和藝術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區的重要元素,擔負著教育的社會功能。但是就當前的首都來看,我們感覺上文化藝術的資源還是很缺乏。城市人,尤其收入相對低的市民,漸漸都患上文化失調的問題,亦形成一種忽視的心理。
問題還不僅發生在低收入的地區,即使所謂的高級社區,文化資源也不見得豐富。就以發展超過二十年的郊外嶺來說,這是一個知識水平和收入相對高的社區,然而這裡的社區民眾直到最近才擁有一家像樣的社區個性書店。其實郊外嶺居民團體也曾推動文化活動,不過他們更需要注入商業的活力,讓文化可以在社區生根,例如邀請藝術家或業者在社區裡開設畫廊、實驗劇場、書店、骨董店、社區博物館、藝術公園和特色咖啡館等等,讓文化為整個社區加值加分。仙都的再開發案似乎認識了文化的魅力,發展商與藝術公司共同打造了「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和週邊的景觀,是一個十分振奮人心的計劃。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因此掉入「需要很多錢才能辦成事」的迷思。社群的文化意識才是主導力量。
不管採用的是盈利或非盈利,文化資源的成功在於有一個好的經營者。商業性的量化法則可作為經營的工具,創意與活力才會不斷的湧進。
我目前居住的蒲種布特拉柏邁,附近有修成林的五百羅漢展覽館暨洗腎中心,佔地頗大,建築宏偉,然而平日總是大門深鎖(也不知道有開沒開),不說遠地而來的參觀者,就連在地的民眾也不得其門而入,猜想主持單位是在特定時間開放的。我覺得這項文化資源沒有充分運用,它應該可以做更多的活動與表演,遠交近攏,使展覽館發揮最大功效。朋友告誡說要經營如此交通不便的展覽館其實是白費心機的。我卻不以為然,因為可以看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自然有辦法解決,且看主持單位有什麼構想經營而已。
沒有資源的尚且去創造資源,如我的老師。有資源的應當多費心思,為大眾和自己創造文化資本。以前陳水扁競選市長的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現在我們要說「有夢最美,知識相隨」,我們不能只有夢想,還得有文化和藝術管理的知識。因此有理由相信,這方面的人才會越來越吃香。
我尊敬的老師是黃乃群。
老師不僅僅叫別人去做,而且堅持盡自己本份,辦好畫展。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舊履行著這個夢想。
我相信曾經和老師有同樣的夢的朋友不在少數,大家也很想提升社會的文化檔次與層面。文化和藝術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區的重要元素,擔負著教育的社會功能。但是就當前的首都來看,我們感覺上文化藝術的資源還是很缺乏。城市人,尤其收入相對低的市民,漸漸都患上文化失調的問題,亦形成一種忽視的心理。
問題還不僅發生在低收入的地區,即使所謂的高級社區,文化資源也不見得豐富。就以發展超過二十年的郊外嶺來說,這是一個知識水平和收入相對高的社區,然而這裡的社區民眾直到最近才擁有一家像樣的社區個性書店。其實郊外嶺居民團體也曾推動文化活動,不過他們更需要注入商業的活力,讓文化可以在社區生根,例如邀請藝術家或業者在社區裡開設畫廊、實驗劇場、書店、骨董店、社區博物館、藝術公園和特色咖啡館等等,讓文化為整個社區加值加分。仙都的再開發案似乎認識了文化的魅力,發展商與藝術公司共同打造了「吉隆坡表演藝術中心」和週邊的景觀,是一個十分振奮人心的計劃。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因此掉入「需要很多錢才能辦成事」的迷思。社群的文化意識才是主導力量。
不管採用的是盈利或非盈利,文化資源的成功在於有一個好的經營者。商業性的量化法則可作為經營的工具,創意與活力才會不斷的湧進。
我目前居住的蒲種布特拉柏邁,附近有修成林的五百羅漢展覽館暨洗腎中心,佔地頗大,建築宏偉,然而平日總是大門深鎖(也不知道有開沒開),不說遠地而來的參觀者,就連在地的民眾也不得其門而入,猜想主持單位是在特定時間開放的。我覺得這項文化資源沒有充分運用,它應該可以做更多的活動與表演,遠交近攏,使展覽館發揮最大功效。朋友告誡說要經營如此交通不便的展覽館其實是白費心機的。我卻不以為然,因為可以看到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自然有辦法解決,且看主持單位有什麼構想經營而已。
沒有資源的尚且去創造資源,如我的老師。有資源的應當多費心思,為大眾和自己創造文化資本。以前陳水扁競選市長的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現在我們要說「有夢最美,知識相隨」,我們不能只有夢想,還得有文化和藝術管理的知識。因此有理由相信,這方面的人才會越來越吃香。
我尊敬的老師是黃乃群。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