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4月 19, 2006

禮儀和閱讀何止一場運動



文化部在內閣並不算重要的政府部門,卻是我最感興趣的政府機構,因為他們的施政是隱形的,是長期性的,影響力是長遠的,卻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

上個月有一則消息說,文化、藝術及文物部將於六月份展開「全民閱讀運動」,藉此提高閱讀風氣。自從阿都拉上任,一向推動閱讀的國家圖書館已經從教育部轉移至文化部,因此文化部將擔起推廣閱讀的大任。如此看來,文化部可說是目前政府部門中推動最多運動的單位,前有推動多月的禮儀運動,現在有「全民閱讀運動」。有時候還真替文化部擔憂,因為這些運動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大工程,就像交通部所推行的態度運動,改變的是人的品性與創造力。

禮儀運動一月份推介以來,宣傳的火力並沒有減弱,除了在首都一些主要大道看到懸掛的宣傳品外,我們每天電視電台上都可以聽到Budi Bahasa Budaya Kita的宣傳主題曲,政府也曾邀請流行歌王歌后宣傳造勢,試圖引起年輕人對自身修養的關注。有興趣想知道什麼是禮儀的民眾還可以上網去下載《禮儀指南》(Buku Panduan Budi Bahasa Budaya Kita),來一場自我修養的改造。

政府要推行禮儀運動,我們很難採取反對的意見,只能感嘆自己好像來到了中國:到處可見的「文明示範單位」、「文明十大生活守則」,不時地提醒自己的不文明與修養不足。大馬禮儀運動雖然沒有這麼嚴重和鋪天蓋地,但其意義幾可相近。然而,成績要如何評估?如果從個人來評分,是否應該計算自己一天說了多少「謝謝」,「你好」、「對不起」,以及對人微笑的嘴巴彎度。說到底,大多數人很難明白這項運動的真正用意。

剛剛出爐的調查報告指出,大馬人民平均每年只閱讀3本書,這包括報紙及雜誌在內。副部長黃錦鴻說大馬的閱讀風氣日趨下降,也許他不知道先前的報告記錄是2本書。無論如何,他說政府每年將撥出500萬令吉來推動「全民閱讀運動」,以求達到該部門所設定的目標,提升人民的閱讀風氣。如果500萬令吉讓全民來買書,那麼每人也僅得二十仙,好像一份報紙也買不到。就這點來說,成效有限!政府似乎也知道能力有限,所以不得不結合民間力量,如居民協會、睦鄰計劃中心等社區組織、學校、社團、非政府組織等等,希望他們開闢閱讀室,鼓勵大家「共書」閱讀。

我們無意冷嘲熱諷,何況文化部的概念出於善意,並且盛意拳拳。只是我們擔心如果政府和民間社團都把禮儀和閱讀看小了,當作一場運動或活動來搞,那麼便失去其背後的深意,因為這可是攸關我們國家的軟體競爭力的大事。

劉鎮東說馬來西亞現在正處於不上不下的中層國家困境,要如何破繭而出,我想很多人都會贊同這與國民的素質息息相關。說起素質,可能跟李敖所說的「種」相同,也就是所謂的「軟體力量」。我們不要「種」不好,就妄自菲薄,因為「種」是可以改善的。我們必須將我們的軟體力量搞起來,而「修養」與「學習力」是兩大要素。禮儀和閱讀背後的支撐點就來自於這兩種力量。因此,強化軟體力量應該是一項國策,規劃執行的單位不應該單屬於文化部或教育部,應該是跨部會的國家戰略。

我記得多年前,天下文化出版社的創辦人高希均提醒台灣人在發展的洪流中不只成為出色的「社會人」及「經濟人」,應該過渡成為「知識人」,擁有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關心和參與社會,創造與溝通文化。我想當前大馬人也應該自我期許成為一位「知識人」,擁有「科技腦、人文心、鄉土情、世界觀」的黃金組合,以便與世界接軌。這樣的格局,我覺得比政府推動的禮儀和閱讀運動更加全面與宏觀,同時好好重視閱讀計劃。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馬來西亞的知識狀態始終缺乏動力,在於無法把知識看作是一個屬於「動態的知識場域」,無法讓更多百姓體悟知識所包含的創造力與改變能力。政府要改善這種狀態也似乎缺乏技法。很重要一個因素,在於對於社會分層差異的了解與掌握不夠。比如如何依據城鄉不同需求,以及社會中不同年齡階層的閱讀與知識狀態有比較實際的掌握,然後再結合不同的民間組織共同來推動,州圖書館或社區圖書館同樣可被任以重務。可是常常任何一種推廣或計劃,都是在「對象模糊」之下進行──「全民」其實是一個模糊的臉孔。華社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