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8月 04, 2003

想念圖書館

聽說吉隆坡市政局計劃在每個選區成立公共圖書館,這對許多市民來說無疑是一大方便,所以,有時候覺得生活在都市是幸福的。只是,這些圖書館我們不清楚何年何月會落實建成。

我們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譬如說,很多市民其實不知道吉隆坡圖書館在哪裡?所以館方也無須自怨自艾或埋怨市民不讀書,落得每天不到150人次的使用率。也聽說明年吉隆坡圖書館將變成電子化圖書館,當然也算是進步(只是步伐似乎慢了點,電子化應該是好多年前各大學和公共圖書館的重點變革,連中小型私人圖書館也不落人後),不過,如果吉隆坡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在管理和宣傳方面,還是採取“守株待兔”的方式,相信即使空間再大,藏書再豐富,一樣是死氣沉沉的。

守株的態度表現在當記者詢問館方會不會考慮收藏中文書。我想要不要收藏中文書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和彈性作法(如果資源有限、館方可以邀請中文和英文書店進駐圖書館,以彌補缺憾,同時讓想擁有書的市民有選購的方便),不過,館方是專家組成,他們應該有專業的憑斷,以及全盤的計劃,很多時候不需要“等”人建議,才作出反應。

圖書館與美術館、藝文中心、歌劇院、博物館等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表徵,真正的文化內涵是表現在全民的參與上。吉隆坡廣建圖書館只是完成文化的工程架構,但內涵沒有表現出來,恐怕是政策施展上出現問題。

這讓我想起一件不是直接相關的事情。台灣前外交部長胡志強在當選台中市市長後,積極邀請世界著名的美術館古根漢到台中成立分館,讓台中與國際藝術文化接軌,這項邀請是胡志強的施政重點,同時也是他的夢想。姑且不論古根漢好不好(有人批評這家美術館將藝術太過商業化),我們很難找到一位政治人物將文化施政擺在第一位的。雖然古根漢美術館還未確定能不能矗立台中市,但在政府傾全力爭取的過程中,該市政府無形中已為政策作了宣傳,市民等待的心理未來將轉為對藝術的關心。

吉隆坡圖書館說每天不到150人的書友當中,青少年佔很少數。我的朋友曾經有個想法,他認為圖書館應設於遊樂場、青少年以文化商圈,用他們熟悉的文化符號出現在他們面前。我們不要忘了,書籍原本也是流行文化的一環。即使再經典厚重的小說,如果經過影視文化的包裝,很容易就為青少年所接受,如奇幻小說《魔戒》。而圖書館的空間設計應該向歐美式的咖啡館取經,裡頭也賣好喝的咖啡館,牆上貼有思想家、文學家的巨型變裝圖騰,或者各門派的彩繪、漫畫。相信在引導他們“閱讀社會、認識自己”的作法上會事半功倍。

我也很久沒到圖書館了,非常想念以前泡在大學圖書館的日子。
2003/0804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我也很喜歡泡圖書館,去到每個不同的國家旅遊,總是會去查找圖書館及書店的地點,走到每個地方,我都會被各個不同國家廣為普遍的閱讀風氣,習慣,歷史所震撼與佩服不已.深知若想把這種文化落實至普及文化,政府著實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我想,文化歷史悠久的歐洲也是經過一段即長又苦的時間才有現今的文化與氣息,全民教育程度的提昇也是直接影響閱讀文化的漫延,馬來西亞也只是剛起步萌芽而已,與世紀前已發展出並擁有人頪文明的國家著實不能相提並論.相信總有一天馬來西亞人也許會培養出像歐洲人一樣--看書就像休閒,打球一樣那麼普及且'不能不做'的習慣,拭目以待!

newsman 提到...

謝謝你的留言。我看到你不同於很多大馬人,只會一眛的批評,然後一走了之。希望你在歐洲的經驗可以繼續提出。
雖然文章寫了兩年,但我們的圖書館依然沒有很顯著的改變。談回位於敦拉薩路上國家圖書館,她的定位是維護典籍,尤其是馬來文的手稿。這個功能我們予以支持,因為唯有國家級的單位才有人才與財力去做這種事。但是說到服務群眾,她就不及格了。教育部應該深深反省。

同樣是國家級的國家畫廊,自去年開始在每個月的第一周的周末舉辦”藝術市場”(Bazaar Seni),邀請藝術家和各形式的藝術表演進駐周邊的廣場展覽。姑且不論在空間vs.權力的分配有所不公,然而館方的初衷是好的,他們主動出擊,刊登廣告,張貼海報,努力檢討,每一個月都力求有所不同的節目,去拉攏市民接近藝術。我起立鼓掌。

再說自從萊雅士丁上台後,其所屬機關都漸漸以開放態度接納各族文化,對於文化發展,我們是有理由樂觀的。希望教育部應該向文化藝術及文物部多多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