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3月 30, 2010

書介:馬來人的問題與未來

Syed Husin Ali是我在上世紀80、90年代少數知道的馬來政治人物。無他,由於自己是長達二十年只閱讀中文報章的讀者,要想全覽馬來政治人物是件不容易的事。加上巫統長年一黨獨大,只要知道那幾位頭頭就意味知道所謂的馬來政治。

Syed Husin Ali是有別於那個年代,以至這個年代的馬來(巫統)政治人物,他所代表的牛頭黨(人民黨),盡管多次出征不利,但他所發表的,則超越馬來西亞的種族政治言論,總是讓你“耳目一新”(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也符合較多華人的政治取向與看法,因而顯得如此特別與親近。

《馬來人的問題與未來》馬來文版最初發表於1977年,當年在霹靂太平政治扣留營完成(參與華玲反飢餓示威游行而遭逮捕),英文版則在1978年譯成,而中文版則遲了整整三十年,直到2008年308政治海嘯後再經過修訂,終於出版。

〈誰是馬來人?〉開宗明義談論馬來人的定義與矛盾,為這本書揭開序幕,對於一般讀者,如果沒有時間將整本書看完,此篇可以作為認識馬來人的一個起點,我認為這是作為一個馬來西亞人必修的社會歷史學分。

按社會文化意義,馬來人指的是居住在整個馬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包括馬來半島,以及組成今天印尼和菲律賓的成千上萬個島嶼的族群。而根據我國憲法,凡信奉穆斯林的宗教,習慣說馬來語,遵循馬來習俗,以及(A)於獨立日前在聯合邦或新加坡出世,或父母其中一人是生於聯合邦或新加坡者,或者在獨立日定居於聯合邦或新加坡;或(B)是該類人士的子女,都可以被視作馬來人。

Syed Husin Ali 認為從兩個角度來看現實上的馬來人,都會出現相當多的矛盾點,例如一位華人,皈依伊斯蘭,娶馬來女子為妻,跟妻子和子女講馬來話,並在日常生活中奉行馬來習俗,按憲法規定,可以被視為馬來人。然而在憲法和歷史及社會文化的定義之間,馬來人的定義是不同的,Syed Husin Ali以此來破除“馬來人至尊”(Ketuanan Melayu)的迷思,要解決馬來人所面對的困境,不能只從種族的角度來討論。因此,“馬來人團結”(類似華人大團結)是一個政客虛構的希望和和夢想。這個團結的口號僅能成為口號,如果只是服務於政客來取得政權,而對平民無利可圖,他認為,馬來人權力的政治要有意義的話,就必須追求真正的團結,以大多數弱勢下層人民團結為基礎,而不是制造分裂和流血。(P40)

Syed Husin Ali不否認馬來人的前途主要取決於社會、經濟以及政治的課題的變化。這本書在三十年後依然具有價值和意義,是因為困撓著馬來人,以及全體馬來西亞的種族思維依然根深蒂固,而Syed Husin Ali的分析歷久彌新,為此感嘆之余,我們有幸能有一位言行一致的政治行動家,繼續為公平的社會孜孜不倦。

沒有留言: